首页 > 走进蒲县 > 人文旅游

西坡村与人民作家西戎

2023-09-01
【字体:

蒲县有个化乐古镇,从龙镇桥西那里过河有个村子叫西坡村。

因为河槽低,该村位于化乐古镇以西的土坡上,故将其命名为西坡村。西坡村皆为席姓人家,村斜对面有一处古墓群,为席氏祖茔。化乐柳沟村、黑龙关席家沟村所有席姓人家跟西坡村姓席的同属一个大家族。席氏根祖历史深远,《通鉴外纪》曰:“姓者,统其祖考之所出”。溯乎席姓祖者,凡经四千三百余年,无从考讫。幸之,有史载之,说上古帝尧年间,有老翁席氏作击壤之歌授尧治天下之道,尧尊其为“席师”。“席师”子孙便以“席”为姓。

尧帝建都于平阳,蒲属“畿内地”,用现在的话说,蒲县就是当时的“京郊”,“席师”的后裔定居于此也合乎情理。尧帝能尊席翁为师,足见席氏也是能人多多。究竟西坡的席氏先祖是“席师”的第几代传人,历史的隧道多处塌陷,已难以考究,咱也就不必费心去考证了。因为西坡还有一处“西戎故居”在吸引着现代游人的眼球。

“西坡”是个地名、村名,而且还是个小村子。“西戎”是个人名、作家名,却偏偏是个大作家。两个名字中都带有一个“西”字,因为西戎就是西坡里人,可西戎不姓西,而是姓席。在著名的“山药蛋文学流派”领军“五老作家”中,人们都喜欢叫他们“西李马胡孙”,这里指的就是西戎、李束为、马烽、胡正、孙谦。

西戎,1922年12月1日出生于化乐古镇西坡村,五姐弟中,他最小,家人亲昵地唤他“末娃子”。

西戎自小好奇心强,兴趣广泛,但凡村里有娶媳嫁女、补锅钉盘之事,他都会一直跟在一旁看到人家事罢、收摊、走人,才肯离去。尤其让西戒倾心的还是听说书、看木偶戏,每次有说书人、小戏班来村里,甚至到邻村或县城,他总要去,不管多远,场场不落尽兴才归,到家还会意犹未尽地给父母复述一遍。别看他平时说话慢条斯理,讲起故事来却是有声有色,让听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为之着迷。像《包公案》《彭公案》《济公传》一类的大本头书,西戎都能熟记成诵。至于木偶戏,更是把年幼的西戎看得如痴如醉,还与小伙伴们将玉米胡子塞在鼻孔、挂在耳朵上,把脸抹黑,用驴耳朵(草叶)别在帽壳后头,学演包公。

十一岁考入县立第一高等小学,随长其二十二岁的堂兄席道正就学,堂兄还给他取学名叫席诚正。席道正是在太原上学时接受了五四新文化思潮的年轻教师,西戎在这里也受到了新文化思潮的影响,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了鲁迅的《呐喊》和《西游记》等古典名著。现代文学争取个性解放的真实与深刻,传统小说的富于故事性,让少年西戎初识了文学的魅力。十三岁刚刚考上省立第六中学,一场山洪,瞬间吞没了父亲请来的帮工、牛、驴,经济损失使一家人的生活几乎陷入绝境。西戎又成了放羊娃。随着时局的动荡不安,放羊娃也被编入了儿童团。

1936年春节刚过,渡河东征的红军途经化乐古镇,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西戎就萌生了离家当红军的念头。当年十二月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后,西戎投身红军的想法就愈来愈强烈。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腊月天丁玲率领的“西北战地服务团”来蒲县宣传抗日,大大推动了蒲县的抗日救国热潮。1938年,战火烧到了西坡村,西戎的母亲面对被日军焚毁的家园,一时气病交加而逝。西戎跑到蒲县城,就参加了牺盟会领导下的蒲县工作团。1939年西戎随团被编入新军决死二纵队吕梁剧社,西渡黄河,进入了延安革命圣地。

在延安桥儿沟鲁迅文学艺术学院,西戎结识了何其芳、周立波、陈荒煤、洗星海、贺绿汀等文艺界的名人。见到了自己日思夜想的毛泽东主席,亲耳聆听了主席《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反对反共顽固派》的演讲。尽管1941年是延安最艰苦的时期,尽管只有高小文化程度的西戎只能被分在鲁艺附设的部队艺术干部训练班,但在西戎眼里,延安的一切都值得珍惜,这里有抗日的现实主义,同时,也有革命的浪漫主义,一个山里的放羊娃有机会参加这里的学习,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他感到心满意足。1942年,西戎在延安《解放日报》发表了处女作《我掉了队后》。1945年6月到1946年11月,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指引下,西戎、马烽根据七百多位英模的事迹,通过深入农民生活,亲身进行体验,创作了长篇小说《吕梁英雄传》,这一反映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现实生活的文学作品,乡土气息特别浓郁,在《晋绥大众报》连载刊登后,反响很大。之后,重庆《新华日报》又予以连载。自晋绥吕梁文化教育出版社首次出版后又在大后方重印九次,并被翻译到许多国家,累计印数达二百万册。

新中国成立后,西戎又创作了许许多多的反映农村题材的短篇小说,如《宋老大进城》《姑娘的秘密》《丰产记》等。从1956年10月至1966年7月,担任山西省文艺月刊《火花》主编。其间在他的关怀和培育下,造就了李逸民、焦祖尧、义夫、谢俊杰、韩文洲、吴昊、侯桂柱等一代山西新作家。1962年7月他在《人民文学》发表了短篇小说《赖大嫂》,通过对农村中凡人琐事的观察,以质朴的语言大胆揭露了当时农村复杂的社会矛盾,鞭达和批判了自私自利的思想和损公肥私的个人主义,成功塑造了一个具有多重性格、复杂心理的艺术形象——农村劳动妇女赖大嫂。“文革”期间,西戎因《赖大嫂》遭到批判,被迫搁笔,与赵树理、马烽等人被关入“牛棚”,身心备受摧残。

1979年以后,重新回到文艺队伍的西戎,除了自己实实在在地搞创作以外,为恢复山西文艺队伍,不拘一格,选贤任能,造就了20世纪80年代人才济济、生气勃勃、成就辉煌的山西文坛。提携、培养了李锐、成一、韩石山、周宗奇等一大批青年作家,出现了“晋军崛起”的大好文艺形势。1992年,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五十周年之际,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授予西戎“人民作家”称号。

浓浓的乡情使西戎永远都不会忘记养育了他的西坡村,工作之暇,总想回蒲县、回西坡转转,看看童年的伙伴常培军,看看村里的众乡亲,支助村里盖起了希望小学。

2001年1月6日,走过人生七十九个春秋的西戎与世长辞。蒲县人民、西坡人民不会忘记这位在中国文坛上占据一席之地的“人民作家”。在西坡村建起了“西戎故居”,用图片、著作、旧居向后人展示着西戎不平凡的人生轨迹,激励后人向他学习。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山西省临汾市蒲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 版权所有 

承办单位:蒲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晋ICP备10001888号-1  网站标识码:1410330003

涉密文件严禁上网

蒲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提示:使用大于1366*768分辨率/IE10.0或以上浏览器可以获得最佳浏览效果!

晋公网安备 14103302141035号

适老化无障碍服务认证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