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走进蒲县 > 人文旅游

劝学村与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

2023-04-17
【字体:

蒲县薛关镇有个自然村叫“劝学村”。把一个村子叫成这样的名字,实在有点不伦不类。它不像“西坡”具有方位性,也不像“刘家庄”具有所属性,自然也不像“神林子”带有神话色彩,当然,更不像“生铁凹”“石灰峪”具备物质性。本来,这个村名就已经够令人费解了,那为啥当地的老百姓还要再把它叫成“圈哈”呢?

  提起“劝学”这个村名,还得追溯到战国末期。那时,列国纷争已基本结束,经过不断升级的兼并战争,列国的经济、军事优势逐渐集中到少数大国,结束诸侯混战,实现统一的趋势越来越明朗化,处在社会转型期的人们思想难免出现彷徨状,不知所从。古人云,乱世出英雄。客观地讲,是乱世出英才,因为这英才既包括耍武的,也包括玩文的。当时,出生在赵国(今山西省安泽县)的最有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荀子就非常受人推崇。荀子关于大一统王权政治的构想,实际上反映了儒家学说为适应战国末期的社会转型而发生的理论变迁。他提出了礼法互补、王霸并用的系统理论,为大一统王权政治提供了最好的治国模式。荀子主张尊君,以树立和维护君主的权威,同时又主张儒家的道统与民本思想,建立起对君主的权力与意志的制约机制,实现了儒、法两家传统治国理念的优势互补。

  为了使自己的这套理论与主张得到社会的承认,荀子便不辞辛苦,在大国之间四处游说。那时候,交通条件很不好,一天也走不了多远,大村大镇、城池市井,他当然会去,驿站铺面、荒野乡村,他照样得过。不管走到哪里,人多人少,他都会根据不同场合不同群体运用不同的方式向他们宣讲。荀子写得一手好文章,荀子更有一副好口才。文章,自然是文言文,那是针对知识分子而言;宣讲,却又是深入浅出,妙语连珠,比喻形象,便于理解。他讲“性恶论”说,人与生俱来就有被称之为恶的各种自然本能,比如私欲、贪欲、占欲、色欲这些都是天生的,而要遏制这些欲望的膨胀,就得讲究礼义,从思想上灌输善念,提高人们的道德意识。必要时还得依靠强制性的规范法度。礼义的作用是教化,法正和刑罚的作用是治与禁。他讲了一个小孩儿吃奶的故事,母亲喂奶是她的本分,小孩儿吃奶是他的本能,母亲奶水太少,小孩儿吮不出奶水就狠咬母亲的奶头,这便是“恶性”的自然显现,喂奶之时,每每如此,母亲当然受不了。由于奶水极度短缺,母亲干脆断了他的奶,改喂饭食。给小孩儿喂饭时,他也咬过汤匙,但他只咬过一次汤匙,就再不咬了,因为汤匙硌得他嘴疼。

  话说这一天,荀子游说路过一个小村时,天色已晚,便在老乡家借宿。山里人厚道,把家里的火炉烧得暖暖和和的,半夜醒来,老乡看见客人的住房里仍然是松明透亮,出去趴在窗户上看了看,原来这位客官并未就寝,他正趴在炕沿上铺开竹简自如地写着什么,书童在一旁擎着松明。老乡顿时肃然起敬,捞笔写字,那可是孔圣人之类的人才干的营生,想必这位客官一定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本来想进去瞧瞧,又觉得不便打搅,就又回去躺下了。可他再也没了睡意,那屋里从窗缝里透出的光影在这屋还隐约可以看得见。第二天一早,老乡就以送洗脸水为由,进到那屋。书童在炕上静静地睡着,先生正在捆绑写好的竹简,看得出先生的精神仍处于亢奋状态,明显表露出了因著述成功而自鸣得意的神色。老乡说:“先生一夜未眠,多有辛苦,不知忙于写些什么?还是先洗把脸吧。”先生听房东这么一说,笑呵呵地接言道:“我乃灵感所致,乘兴而书作‘劝学篇’,没承想却惊搅了老伯的休息,失敬失敬啊!”房东老头忙说:“哪里哪里,草民愚钝,有缘结识圣贤,幸事幸事啊!‘劝学篇’所指何意,先生可否赐教一二?”荀子于是就讲起了他对学习的见解,强调学习的重要性,还特别提到学习必须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且应当精诚专一,坚持不懈。由于他讲法灵活,枯燥的道理从他嘴里出来,全都变得趣味横生。直到老婆子做好饭请他们去吃,才结束了谈话。

  吃饭过程中,荀子才得知这个小村只住着四五户人家,新来的这一户人家今天搬家,有两户帮助他搬家,还有一户最近外出,家里没人,就他们家人在。荀子问他们这是个啥村子,房东老头说:“这村子连个名都没有,家户都没固定下来,要说吧,还数我们家来的时间长一些。要不,你就给起个村名吧。”荀子思忖了一下,说:“这村名嘛,应该是有讲究的,我对这里方方面面都不熟悉还真不好说。”房东老头说:“你的‘劝学篇’在这里写成的,就叫‘劝学村’怎么样?说不定将来村里还能出个大文人呢!”荀子说:“意思倒还不错,叫起来恐怕有点别扭。”老头说:“有啥别扭的,叫多了就顺溜了。得,就这么定了。”荀子走后,在老头的主导下,这村子的村名就定为“劝学村”。村里人慢慢多起来,村名自然也固定下来。可是,由于战争与灾荒频发,村里人一直摆脱不了贫困,几乎没有读书人。

  大约到了盛唐时期,村里才有人出资雇先生登门教孩子念书识字。村里的孩子野惯了,受不了那种约束,不但不好好学习,还经常恶作剧作践先生。有一次,先生来上课,走到讲台上,看见讲桌上有一层灰尘,弯腰对着桌面一吹,灰尘被吹掉了,下面却出现了“放屁”两个字,把先生弄得哭笑不得。由于孩子们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先生体罚学生的事时有发生。背不了课文,完成不了作业,先生往往不让学生按时下学,把他们圈起来,强制他们学习。事实上,对于一些不自觉的学生,强制学习也能起到一定的正面效果,但也难免产生逆反心理。

  有一回,县衙出员下来调查村里的地亩,让村里负责填写调查结果,村里让教书先生填,先生托付一学生填。学生看到村名一栏,想到先生动不动就把学生圈起来,还说,‘圈哈,圈哈,圈一哈哈还是管用的’。于是就把村名“劝学”二字写成“圈哈”二字填入村名一栏中。

  后来,县衙在薛关片开会核实地亩时,点名念到村名,各村村正都得答应。这一次来的这位小官员是才从外地调来的,本身就不熟悉这里的情况。念了三遍“圈哈”都无人答应。当翻开册子念到其中第一户村民的名字后问:“这个人是哪个村的?”劝学村的村正才回答是他们村的。小官很生气地问道:“那我念了三遍‘圈哈’,你为啥不答应呢?”村正说:“因为我不是‘圈哈’的”。“你不是‘圈哈’的,‘圈哈’村的村民咋又是你们村的?如此打不过颠倒的人还当村正?难不成是我不认得‘圈哈’二字?”村正说:“我们是‘劝学村’,‘圈哈’肯定是填错了。”“村名都能填错,地亩数字是不是瞎估的?”咱不管他们后来还说了些什么,反正“圈哈”先是成了这个村村正的绰号,后来,“圈哈”干脆就演变成“劝学村”的别称。这便是劝学村的由来及其演变。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山西省临汾市蒲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 版权所有 

承办单位:蒲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晋ICP备10001888号-1  网站标识码:1410330003

涉密文件严禁上网

蒲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提示:使用大于1366*768分辨率/IE10.0或以上浏览器可以获得最佳浏览效果!

晋公网安备 14103302141035号

适老化无障碍服务认证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