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走进蒲县 > 人文旅游

蒲城镇的由来

2023-02-13
【字体:

早在春秋时期,蒲县曾被称为“蒲城地”,为啥要称“蒲城地”呢?因为在此之前,蒲县还是蒲子方国的时候,这里就还没有城池,方国仅仅是指一个国家的大的范围。

到春秋晋国时期,晋武公的儿子继位后,号称晋献公。晋献公还是太子的时候,武公为他娶妻贾姬。贾姬无子,后来,他又娶过两位夫人,一个叫狐姬,是大戎主的侄女,生了个儿子叫重耳,一个是小戎允姓女子,生了个儿子叫夷吾。献公的父亲武公晚年时,又娶了个年轻夫人叫齐姜,是齐桓公的女儿。这齐姜青春年少,过门不久,就与献公勾搭上了,到晋武公死后,献公就干脆把他的继母娶过来,做了夫人。后来还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男的就是申生,女的就是后来嫁给秦穆公的那个伯姬。这样,晋献公就有了三个儿子——重耳、夷吾和申生。若按年龄说,申生最小,但因为申生的母亲是齐桓公的女儿,便因“子以母贵”被晋献公立为太子。

献公五年(公元前六七一年),晋献公率兵攻打骊戎(即西戎族),骊戎主又送给晋献公两个美女。这两美女是姐妹俩,姐姐叫骊姬,妹妹叫少姬,那骊姬生的十分美貌,又会花言巧语,所以深得献公宠爱。

过了几年,骊姬生下儿子奚齐,晋献公就想废掉齐姜,改立骊姬为夫人。有一天,他召来太卜郭偃问道:“本王意欲废齐姜,立骊姬,你看好不好?”郭偃占卜后说:“不好,这样做不吉利。”因献公一心宠爱骊姬,所以从心里就不信他说的话。于是,又请来一个太卜重新占卜,没想到这位也说:“不好。也不妥。先后不分,长幼无序,不应该立骊姬为夫人。”尽管如此,献公还是一意孤行,我行我素,选定吉日良辰,来到太庙祭告了祖宗,册立驱姬为夫人。

如此一来,在文武百官中引起了不少议论。太卜史苏和大夫里克说:“不好了,这下晋国快要灭亡了!”里克听后大吃一惊,问:“何以见得?史苏说:“献公沉迷酒色,废齐姜,立骊姬,就埋下了灭晋的祸根。”里克说:“你之所言,未免有些危言耸听吧。”史苏于是就摆出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好几个事例说:“夏桀宠幸妹喜,夏朝灭亡;纣王宠幸妲己,又使商朝灭亡;幽王宠幸褒姒,周朝崩溃。今献公宠幸骊姬,晋国岂能不乱?”一番析讲,直听得里克连连点头:“言之有理,言之有理啊!”

再说这献公把骊姬立为夫人后,还想立奚齐为太子,并且还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骊姬。骊姬一听,正中下怀。但她感到时机还不成熟,怕遭众大臣反对。可她又不肯这样明说,心眼儿多就多在这里,既想达到自己的目的,还不愿留下话柄,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吃腥撇腥”。于是急忙跪下假惺惺地对献公说:“申生早已立为太子,为诸侯世人众所周知,夫君若废申生立奚齐,臣妾宁愿去死。”说罢声泪俱下。献公见骊姬如此顾全大局,深明大义,对骊姬就更加宠爱。爱屋及乌,就越要立奚齐为太子。

那么,如何才能堵住众人之口,使其更能名正言顺,并能剪除非议?献公便向他的两个心腹大夫请教。这俩大夫,一个叫梁五,一个叫关五,晋国的百姓背后称他们为“二五”。“二五”之所以能成为献公的心腹,就是因为这俩家伙善于揣摸“领导意图”,然后投其所好,极尽阿谀奉承、溜须拍马之能事。

骊姬想立奚齐为太子,便想让“二五”进行“暗箱操作”。即使这样,她也不肯直接去见“二五”,而是对自己身边的优施稍作了一点暗示。而那能说会道的优施,真不愧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立马就明白了骊姬的心思。便乘机献计道:“夫人想立奚齐为太子,这还不容易吗?把三位公子分封在外,不就可以从中行事了吗?骊姬听罢即刻转忧为喜,又问:“那么谁替我办这件事最合适呢?”优施忙说:“人都说‘二五’办事点子多,只要他俩肯出头露面,一切都不是问题。这事,你不用劳神,我替你去找他们俩。

通过优施,骊姬准备了大量的金银财宝,让优施重贿“二五”,而“二五”接受骊姬的东西后,受宠若惊。合计向献公进言:“曲沃是晋祖始封的土地,又是先君宗庙所在地,是个非常重要的地方;蒲地(今蒲县)与屈地(今吉县),紧挨戎狄外族,为边防要地。这三个地方均应该派自己人去镇守,如能让太子申生去曲沃,夷吾去屈地,重耳去蒲地,主公居中指挥,晋国江山定能坚如磐石,固若金汤。”

献公听完“二五”的陈述,寻思了片刻说:“让太子外出,不怕别人说闲话吗?”关五说:“太子是未来的国君,曲沃是宗庙所在地,太子去曲沃守护宗庙,就是为了让其不忘根本,让先祖保佑他江山稳固,难道不是再合适不过的事吗?”献公说:“这个理由倒说得过去,只是这蒲地和屈地荒芜凄凉,又怎好镇守呢?”梁五说:“不设防,便是荒野,一建城池,荒芜之地,不就变得热闹起来了吗?”

献公一听,还真是这么个理儿。于是便决计命申生去守曲沃,太傅杜原款从行辅佐;夷吾到屈地,只饴甥相随;重耳去蒲地,孤毛跟从。随即派士蒍先去蒲筑城,令公子重耳镇守蒲城。

自此,蒲县史册上才出现了“帝师高隐而名国,公子分封而有城”这句话。由此可见,蒲城由来之久远。后来,不管是明洪武二年(1369)称“在城里”,清嘉庆年间(1796-1820)称城关路,民国7年至民国23年(1918-1934)称“城关区公所”,民国26年(1937)称“城关编村”,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6年称“城关镇”,又变为“城关公社”,乃至如今又称为“蒲城镇”,都是行政区划而已,但“城”的实质意思则专指“县城”本身,而“蒲城”之称其实才是原名的回归。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山西省临汾市蒲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 版权所有 

承办单位:蒲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晋ICP备10001888号-1  网站标识码:1410330003

涉密文件严禁上网

蒲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提示:使用大于1366*768分辨率/IE10.0或以上浏览器可以获得最佳浏览效果!

晋公网安备 14103302141035号

适老化无障碍服务认证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