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走进蒲县 > 人文旅游

游蒲县太山白衣洞祠小记

2022-01-12
【字体:

激情七月,骄阳似火。炎炎烈日挡不住野外游览的滚滚热潮,酷夏漫游更意味深长。孩童便与农村山水为伴的我,在酷夏的周末因邀与朋友同游了幼年便梦寐以求、坐落于故乡的佛教古迹—乔家湾乡太山白衣洞祠。

晨露未曦,我们便开启旅程。不知不觉中,已驶入风景秀丽、景色迷人、山水相依的峡村大峡谷。欣赏着车窗外缓缓向后移动的美景,顿时赏心悦目。路过几座一派田园风光的村庄,便到了蒲县乔家湾乡海拔最高的太山脚下。

海拔1704米的太山群山环抱,林密草茂,刚用砂石铺垫的乡间公路像一条玉带环绕于林间。车在山里绕来飘去,车窗外笼罩在晨雾里的太山,宛如一位欲说还羞的仙子显得朦胧、羞涩,静静地等待我们去膜拜。

走下车,我立刻拥入到大自然的怀抱里。高山密林,英姿挺立,树叶绿得浓厚,重彩浓墨,青草青得蓬勃,富有生机。清晨的雾还没散去,迎面而来丝丝凉意。迈着轻盈的步履,极目远眺,山山相连,连绵起伏。黛绿山林融入缥缈的云雾之中,仿佛承载着千年的厚重、巍峨、沉浑、峻秀、雄奇。幽深的峡谷之中,升腾着神鬼莫测的氤氲山气,如一幅神奇的轻纱帷幔,精致而婉约地绘成别致的画卷,葱郁的山峦万般风情。

山中处处是绝妙的写意画卷,徜徉在这灵动的画卷中,享受着清新和空灵,不知是人在景中走,还是景随人漂游。及至太山主峰,顿然感受一览众山小的气势,这块避暑观光俱佳的仙境应是沐浴日照最早的地方,这应该就是太山山名的来历吧。置身山巅,风悠悠空谷来兮,雾蒙蒙深涧生烟,云飘飘山顶入天。俯瞰云海波涛翻滚,远眺群峦缭绕缥缈,或吞没或沉浮……

站在遮天蔽日的树木中,远望尽收眼底的无限风光,感受太山的奇异和灵气,尽情领略大自然赋予的美景,喧嚣的心灵荡漾着静雅的瑞气,心情如脱笼之鹄。真可谓:人在天庭走,脚踏千朵云,胸生万条龙,令人浮想联翩…… 

沉浸在雄峻挺拔的太山绿色草地上,清风为我们送爽,知了为我们弹奏,小鸟为我们鸣唱。俯视大地,感觉大地犹在脚下;仰望蓝天,可与天比高,一切的一切一览无余。山风浮动,衣袂飘飞,层云荡胸,飘飘然有凌云之势,心怀蓦地倾开,宛入仙境。但时不待我,收敛遐想的心,又向仰慕已久的圣地迈步。

儿时只知白衣洞祠坐落于乔家湾西北八公里明山对面太山东侧的半山凹,常年笼罩在浓绿积雾的仙气之中。天然溶洞内供奉的白衣菩萨普世济民,保佑乡农风调雨顺,造福润泽一方,千百年来吸引着无数的善男信女。名人竞相留迹,四海游客朝拜如云。夏季干旱之时,村民齐聚至此祈雨,屡屡灵验,一时传为佳话。

漫步中,同行的朋友解释说,解放前夕战火不断,村民无力维修,加之文革对文物古迹的破坏,昔日香火缭绕的白衣洞祠佛像失盗、建筑塌毁、木鱼不响、人迹罕至、风吹雨蚀、杂草丛生、一派萧条,令人惋惜不已。去年保护挖掘文化古迹的强劲春风吹拂至太山,临汾市尧都区县底镇南桥村海云禅寺上普下承法师携众佛居士弘扬佛教文化,多方筹资,附近乐善好施者积极出资,现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原址的古迹修复工作。

行进在斗折蛇行的山路上,聆听着朋友绘声绘色的介绍,恍惚中,心怀期盼的白衣洞祠便展现在眼前,一睹芳容的激情更加强烈。院内两棵碗口粗的椴树高耸竞秀,仿佛在招手欢迎我们的到来。

修复大殿、重造佛像、修建廊房的一期工程已接近尾声,工匠们正紧锣密鼓地进行戏楼、门洞、无量窑洞修复等二期工程。

同行的朋友又介绍说:“白衣洞祠原为四合院式建筑,面积800平方米,有正殿、廊房,洞前正前方有一座戏楼,戏楼基下有数孔地窑,洞西有无量窑洞,洞东有四孔青砖枕头窑洞。正殿为石灰岩天然溶洞,高2米,宽10米,深23米,内供明嘉靖二年所铸白衣观世音菩萨、侍童及18罗汉等铁佛像27尊。香火旺盛时,有僧侣15人。维修前,一切荡然无存。”

古祠四周苍松翠柏,鸟语花香,景色秀丽,仿佛世外桃源。古祠上空祥云呈瑞,仙气袅袅,气象万千,恰似天上人间。

路过院中央摆设的石柱醮盆,踏上刚竣工的石台阶,看着诉说岁月沧桑的两个石狮,进入正殿廊房。整座五间六立柱布局的廊房采用纯东北松沿山体搭建,圆青石柱上的圆立柱搭结阑额、连结平衡压力的斗拱和承平梁,承载着整座廊房。檐柱、柱头、耍头、昂尾错落有致,巧夺天工,格扇、棂窗结构谨严,浑然一体。华丽中透着古朴,优美中伴着厚重。

刚到洞口,凉飕飕、阴森森的寒气迎面扑来。带着疑问与好奇,看看洞口,似乎深不可测,让人充满期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以汉白玉菩萨雕像为中心的观音堂,中立石柱,雕像坐北朝南,用质地坚硬细腻、洁白无瑕的汉白玉雕刻而成的观音菩萨盘腿席坐莲花台,左手捧净瓶,右手执杨柳枝,雍容大度,面呈满月型,丰润恬美,慈眉善目,朱唇一点红,表情安详,腰着长裙,褶襞刻划自然流畅,富有动感。菩萨雕像正后方供奉释迦牟尼雕像,释像左右供奉韦陀菩萨和关公雕像。菩萨雕像左右傍有善财童子和小龙女两侍童,其东西依次供奉坐鹿、欢喜、举钵、托塔、静坐、过江、骑象、笑狮、开心、探手、沉思、挖耳、布袋、芭蕉、长眉、看门、降龙和伏虎等十八罗汉雕像。洞前四角分别供奉手持琵琶、宣扬中道的东方持国天王,手拿慧剑、断绝烦恼的南方增长天王,身缠龙蛇、从容变化的西方广目天王,手举遮伞、理智应对的北方多闻天王。雕像个个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踩着潮湿的石灰岩底板,洞顶淋水的叮咚声不时地传入耳畔。小心翼翼地经过半明半暗的前部洞厅,来到溶洞后部,其四角依照洞厅方位依次供奉东南西北四大龙王石雕像,中央宽敞的后厅便是昔日乡民祈雨的圣地。地面被几百万年持续不断的水流冲击力腐蚀,已变得坑坑洼洼,一不留神,便有可能摔个四脚朝天。

借着灯光,可以清晰地看到洞顶悬挂着一条条大大小小圆锥形的石钟乳,或壮观或精致或奇妙,如珠成串,一气呵成,就像几条巨龙在洞顶盘旋,仿佛在翻云布雨,叹为观止。

洞内的钟乳石,湿润清新,有的像玉柱从顶垂直到地,有的像雨云倒悬空中,有的像白浪滔滔,波涌连天,蔚为奇观。在每个大的石钟乳下面均能清晰地看到一个石笋,年龄最长的石钟乳和石笋经上万年的沉积已融合成石柱,两头粗,中间细,让人大开眼界。

“来吧,出来吧,我给你讲讲石溶洞和钟乳石常识吧!”走出溶洞的朋友在外边喊道。

惊叹于大自然精雕细琢、鬼斧神工杰作的我恋恋不舍地到了正殿廊檐下,靠在石碑边听朋友娓娓道来。

“溶洞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钟乳石是石钟乳、石笋、石柱等不同形态碳酸钙沉淀物的总称,其形成往往需要上万年或几十万年时间。”

“石灰岩里溶有碳酸氢钙的水从溶洞顶滴到洞底时,析出碳酸钙沉淀。经过千百年日久天长的积聚,沉积在洞顶的沉淀形成石钟乳,沉积在洞底的沉淀形成石笋,二者每百年约长一厘米,经几万年以后才能融为一体,形成奇特的石柱。”

洞顶淋水声声入耳,听着朋友的解释,再一次惊叹大自然滴水穿石、滴水成石杰作的我恍然大悟,仿佛看到从溶洞源头有一股清泉从洞内缓缓流出……

蓦然回首,我转身又把目光停留在廊檐下东西矗立的石碑上。

“再让我给你讲讲白衣洞的历史吧!”朋友的话又一次把我引到历史的长河里。

“白衣洞祠是我县一座影响深远的佛教建筑,历史悠久,极负盛名,距今一千九百余年,可能是临汾地区佛教圣地的鼻祖。佛教在西汉末年传入中国,汉明帝时期佛教在中国流行。据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碑文记载和推究,白衣洞祠便是汉明时期依照自然景观、结合人文建筑孕育而创始的。比佛教盛行的北魏要早380余年。内供白衣菩萨像,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至民国,数次重修和增建。”

“白衣洞祠现存石碑十一通,记载了洞祠善施重修的过程。现存最早的明嘉靖三年(1524年)碑文记载了铸造二十七尊铁像之事;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石碑记载曹村村民求雨灵验、重塑佛像金身之事;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碑文记载了修建三间楹房、金妆佛像之事;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碑文记载为祈雨者寄居而修建东西廊房之事;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共留存三通石碑,一通记载了修建廊房无量窑之事,另一通记载重建一孔东窑之事,再一通记载了维修正殿、东西亭和数孔地窑之事;清同治七年(1868年)石碑记载了修建洞前五间廊檐和东西四孔砖窑之事;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石碑记载了重修菩萨殿前戏楼之事;民国二年(1913年)石碑记载了金妆圣像、彩绘穿廊之事。”

“院中间那个石柱醮盆是焚烧香纸用的,石醮盆呈十八瓣莲花状,石柱呈四面,是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三月稷山县和灵石县的善民捐修的。”

“你怎么知道的这么详细?”我疑惑的问道。

“不知道吧,他既是白衣洞祠修葺的发起者和出资者之一,又是维修原址复原的策划者,更是一个虔诚的信佛者!”旁边另一同伴微笑着回答。

看着一行行碑文,辨识着一个个捐助者的名字,我仿佛清晰地看到浓郁的墨香犹在,飘逸的墨韵尚存。静观历代碑记,抚摸那些文字,好像触摸到先贤们跳动的脉搏,一股怀古之情油然而生……

站在正在施工的院中,环顾四周,凝视着被太山紧紧怀抱的白衣洞祠,我又仿佛听到其正向游客倾诉着那段尘封的历史。放眼眺望巍巍壮观的起伏群山,欣赏着充满灵气的山顶顽石,陶醉于弥漫在山间谷中的烟波里,洗却尘世烦恼,步入清幽佛界,换取一身轻松、与世无争的恬静神态……

“回吧,晌午了。进入境界啦?信佛也好,修仙也罢。信的不是神灵,是因果;学的不是迷信,是智慧;修的不是成仙,是无量无边的慈善之心,是积德行善、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朋友在身边轻轻地说。

虽是盛夏,山上仍是凉风习习。中午已过,我仍游兴未尽。在朋友再三催促下,我们才恋恋不舍地返程。

望着太山一花一草,一树一石,一碑一字,一佛音一香火,令人难以忘怀;咀嚼着朋友最后那段发自内心的话,让人回味无穷;阅读着太山白衣洞祠展示的这部博大精深的教科书,耐人反复寻味……  

诗兴大发的我情不自禁地随口而咏:

孩童早恋太山峰,不惑缘来揽峻容。

万顷林峦涛涌沸,千年石洞水叮咚。

甘霖普降禾田润,淡雾悠飘意境浓。

佛法无边心有善,身怀敬奉访仙踪。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山西省临汾市蒲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 版权所有 

承办单位:蒲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晋ICP备10001888号-1  网站标识码:1410330003

涉密文件严禁上网

蒲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提示:使用大于1366*768分辨率/IE10.0或以上浏览器可以获得最佳浏览效果!

晋公网安备 14103302141035号

适老化无障碍服务认证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