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走进蒲县 > 人文旅游

柏山东岳古庙会神韵

2022-06-27
【字体:

蒲县东岳庙位于山西省蒲县城东2公里的柏山之巅,是东岳大帝黄飞虎的行宫,与泰山岱庙一脉相承。因山上柏树繁茂,常年郁郁葱葱,故俗称柏山寺。庙宇规模宏敞,布局完整,有山门、凌霄殿、乐楼、议事厅、献亭、东岳行宫大殿、后土祠、清虚宫、地藏祠、地狱、角楼以及环周楼廊等六十余座建筑,另外还有华佗庙、摄魂庙(太尉庙)、鬼门关等建筑。现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属4A级旅游景区。

相传农历三月二十八是东岳大帝黄飞虎的生辰,因此有了三月二十八蒲县东岳庙会的习俗。蒲县人民对古庙会尤其钟爱,一年中春节最为隆重,其次就数三月二十八东岳庙古庙会了。过去的孩子们春节可以不买新衣服,三月二十八却不买不行,就是再没有钱背心、裤头也得买一件。这足以见得三月二十八庙会在蒲县人民心中的重要性,2014年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后古庙会更是空前的盛大。今年的庙会从三月二十四(2017.4.20)南醮朝山拉开序幕,东西南北“四醮朝山”每天一醮,到三月二十七止,三月二十八是蒲县人以及周边县市信男信女们朝拜的正日子。这些天人们除了忙着“四醮朝山”事宜,还要逛庙会,给东王爷焚香、叩头、上布施,祈求今年风调雨顺,购买春耕春播和夏收夏种农具及生产生活资料,庙会全国各地的小商贩就会云集蒲县城,卖什么的都有,样样俱全。比如:农具类有犁、楼、耙,锹、镢、锄、镰等,生活资料如油、盐、酱、醋、茶,衣、冒、鞋、袜以及各种布料等供人们挑选购买。在小东关河滩里有大牲口市场,后来移到太东关河滩里,蒲县及周围各县的牛、驴、骡、马也云集这里买卖、昝换,这些大牲口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更是农民们的命根子,于是农人们很重视,便就有很多“牙行”出现在市场(“牙行”就是现在的经纪人),从中斡旋双方以便成交,他们的交易一般是在衣襟下面或者在袖筒里捏揣好的,如果差距太大,各走各的,买卖不成仁义在,脸面上都好看。买卖一但谈成,“牙行”们是要抽点茶水钱的。东岳大帝是蒲县人心中的神,东岳庙和东岳古庙会是蒲县人的精神食粮。现在的庙会今非昔比,内容上更加丰盈,而且还赋予了新的内涵,文化色彩较之前更加浓烈,各色各样的文艺表演花样翻新,街道市场挤满了人更加繁荣,现在的三月二十八更加热闹!

思绪仿佛飞到了儿时爷爷带我逛庙会的情景。那是六十多年前,那时懵懂的我刚刚有点记忆,依稀记得过完年一出正月我们就念叨着要过三月二十八庙会,觉得时间是那么的长,总也等不到,盼月亮盼星星好不容易盼到这天,天不亮,爷爷就叫醒我们,带我们上柏山进香、磕头、上布施,看热闹、看戏,吃凉粉、豆腐菜和油条。

那时路既远又不好走,我们家到东岳庙足足有五里多路,中间趟三条河,然后才能开始上山,爷爷带着我们一路踏着尘土走在浩浩荡荡的人群中,我们有说有笑沿着羊肠小道上山,经过牌路坡,进入鬼门关,然后是太尉庙(摄魂庙),顺着“五岳至尊 岱庙分青”牌路踏进了东岳庙。

此时的东岳庙早已钟鼓喧天,人声鼎沸,好不热闹!穿梭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各种叫卖声不绝于耳,卖凉粉,豆腐菜,炒菜,面食的,卖香表的,卖各种小玩意儿的,各种吆喝声演绎着热闹的庙会场景。庙宇里尽是善男信女,每个人都怀着不同的“心愿”在东岳大殿前虔诚的许愿、焚香、叩头、上布施,偶尔能看见还愿的人们向东岳大帝敬献猪头、牛头、羊头或者是全猪、全羊的,献“三牲”者将备好的“三牲”运到蒲县城庙会指定地点,那里有人员专门负责管理,然后拿着收条到大殿前见执事纠首。敬献“三牲”的人们往往是一群大人们抬着宰杀好的“三牲”,快速簇拥着到大殿前敬献,大殿前有纠手们的接待,按庙上的规矩进行摆布,然后还愿者进香、敬酒、上表、叩头。

献“三牲”是庙里的一件大事,那时路不好走,纠首们只往大殿前放第一个献的猪、羊、牛及其它供品,其余敬献者献“三牲”时,纠首指挥执事们用称称一称大殿前的“三牲”,就算是新敬献的,然后敬献者焚香、敬酒、叩头毕,执事纠首给东、西会的纠首写一个纸条,安排敬献者吃席,用饭。如果敬献“三牲”的人多,这些猪、羊等供品会称很多次,直到没有人敬献为止。

大户人家还愿敬献“三牲”,小户人家也会还愿,虽拿不出那么贵重的礼物,但也是满心虔诚,他们光着上身赤着脚用担子担两把铡刀,在两个扶刀人的陪伴下,担上两把铡刀,从山门开始,绕着大殿,快速穿行在人群里,然后再到东岳大帝大殿前行礼叩头,担刀要正三圈反三圈又正三圈一连要进行九次,他们都是那么的认真,那么的虔诚。担刀还愿是亲人消灾去病还愿的一种方法,既是还愿也是许愿,病愈的头系红色头布,病未痊愈的头系绿色头布,表示还愿者的诚心诚意,祈福家人早日平安。说起东王爷显灵治病还真有其事,在我爷爷身上就显灵了。那时我上三年级,在三月二十八的前一天,爷爷的左腿无缘无故的疼起来,痛到不能走路,三月二十七下午我陪爷爷在山顶大院外面坐着,帮爷爷揉腿,只听爷爷说:“东王爷啊,我这腿怎么痛的这么厉害,明天是你的生日,要给你老人家上香叩头,可我的腿疼的这么厉害,怎么去呀,你行行好,别让我的腿疼了,我给你叩头、上布施。”说完后爷爷还念念叨叨的唠叨着什么,就这样又坐了一会,天快黑了我就扶着爷爷回家了,睡了一晚上,第二天爷爷的腿真的不痛了,我们早早的起床上山,去东岳庙焚香、叩头、上布施。    

庙会上有很多人在“三霄”娘娘庙前焚香叩头。三霄娘娘为云霄、琼霄、碧霄的合称,为感应随世仙姑正神(又称感应随世三仙姑)。是道教神话传说中的三位仙女,是财神爷赵公明的三个结义妹妹。她们执掌混元金斗,神、仙、人、圣、诸侯、天子等,降生都要从金斗转动。从前信士求儿女,都要拜三霄娘娘,所以也有人称三霄娘娘为送子娘娘或送子奶奶。三月二十八善男信女们除许愿求子外,还有一项最重要的事,是“偷”小鞋或还愿送一双小鞋,这一风俗传承已久。想要儿子“偷”一只小左鞋,想要女儿“偷”一只小右鞋,也有说想要男孩的“偷”红鞋,想要女孩的“偷”绿鞋,儿女全要的就“偷”一双小鞋或者“偷”一红一绿两双小鞋,许愿灵验生了小孩后一定要来还愿,还愿是还一对小鞋,有希望人丁兴旺的还可以还两双,四双,还愿一定是成双成对的,因此娘娘庙前的香火也一直很旺,小鞋也越来越多!求子娘娘庙前“偷”小鞋不知何时兴起,史书上也没准确记载,但许过愿的人们都说灵验,因此一传十,十传百,不只三月二十八庙会有“偷”小鞋,每逢初一、十五都有人来“偷”,想想这正是久婚不育盼子心切的人们的一种精神信仰和寄托。

娘娘庙前还有一风俗“送痂”。因为过去的小孩子容易患天花,水豆等疾病,为了预防种牛豆,为了让种过牛豆的孩子们平安,大人们折一柳枝,用彩色纸剪成条状花形缠绕在柳枝上,精心装扮,这个叫“剥痂”。三月二十八这天大人们拿着“剥痂”送到娘娘庙前祈福,希望娘娘保佑孩子无灾无病,快乐成长。除此之外,庙宇的泥塑也是一道靓丽的风景,他演绎着博大精深的文化,传颂着美好动人的故事。

看戏,是庙会的重头戏。听爷爷讲每年过完正月,执事的纠首们便开始酝酿三月二十八庙会的事项了,有准备培训祭祀新人的,有外出采购准备庙会吃喝的,其中重中之重当然是外出“写戏”了,也称为重头戏。执事们选出德高望重又懂得戏文的纠首之一,奔赴晋南各县看戏选戏,选出最好的戏班子,内容多以热闹、庆寿、武打为主。当时活跃在晋南大地上的戏班子、名角都曾在东岳庙古戏楼上登台表演过,蒲剧的大名角、著名演员杨老六(杨礼敬) 、孙广盛 、王存才、冯二狗、景留根、雪里梅(张金榜)、舒明贵,尧庙红(宋友梅)、王秀兰、阎逢春、张庆奎、杨虎山、筱月来等都来演出过,当时民间流传:“二狗的乱弹,广盛的走,存才的路数再没有”。“硬叫五谷不收,不能误了广盛《藏舟》”。“宁可误了收麦打夏不误存才的《挂画》”,广盛的《藏舟》、存才《挂画》就这么“牛”!著名蒲剧演员王天明、杨翠花、宋东元、张保、田迎春等艺术家,后起之秀任跟心、崔彩彩、郭泽民等名角都在东岳庙献过戏。传统历史剧有《神州今》《清风镇》《戏凤》《破洪洲》《岳飞传》《小宴》《挂画》《三大祝家庄》《三进士》《逼上梁山》《薛刚反唐》《花木兰》《杨门女将》《出堂邑》《杀驿》《麟骨床》等。蒲剧五大名演员的代表戏、看家戏,都在东岳庙古戏台上演过,如王秀兰的《藏舟》;阎逢春的《徐策跑城》《周仁献嫂》《出堂邑》;张庆奎的《三家店》《芦花》;筱月来的《古城会》;杨虎山的《李逵下山》《赠绨袍》等。

蒲县人看戏很是讲究,眼睛也是很馋的,想要赢得喝彩,演员们必须拿出真功夫,一板一眼一招一式都要认真对待,用心演绎才能赢得掌声,也正因此练就了蒲县人听戏看戏的普遍与专业。东岳庙院子里有三个戏台,会同时上演三部对台戏,各家都亮出绝活,因为只能选出最好的一家在主戏楼上表演,唱功好,做功好,戏服布景好的班子才能在主戏台为东王爷献戏,东岳庙主戏楼也成为各个戏班实力的教练场,大家继续努力希望来年可以再次登台表演,戏会演到半夜12点,连续三天,热闹非凡。庙院里一层平台多数是男人的活动场所,七十二司上的二楼长廊则多为妇女、儿童、老人们看戏休息的地方,也可作为远道而来的人们留宿的驿站。

柏山庙的戏台除大殿院里的三座外,华池庙(华佗庙)和太尉庙各有一处,据说太尉庙会是农历五月二十三日(1972年戏台被县委县革拆毁)。华池庙会是农历七月二十三日,现在保存完好。柏山庙戏台之多,可见过去戏剧对人们的影响和传播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我们家住在县城,去柏山东岳庙进香当天就能返回,爷爷买几毛钱的香、表,带着我在大殿前拥挤的人群中穿行,那时我个头小,爷爷用他宽厚的肩膀为我撑出一小片天空,我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能挪到大殿跟前,上香,焚表,虔诚的向东王爷叩头,随后爷爷会给我几毛钱,在大殿上随心布施,求东王爷保佑我们全家人祛病除灾,幸福平安!听爷爷说,他们过去在庙里上布施是要上礼簿的,布施的多少决定着不同的待遇,柏山东西会是专门接待进香客人的地方,也是做饭摆席的地方。上一元钱布施可以在西会吃庙里的烩菜馒头,上十元就可以在东会吃酒席,但那时人们都穷没有几个人上十元布施的。我们上布施只有几毛,自然不能去东西会吃饭,但也觉得这是一笔大钱,上完布施爷爷会带我在庙院里到处走走,听爷爷讲着各种与大殿有关的传说故事,“羊搬砖修庙”、“贺法师火烧柏山寺”、“求药治病灵验”这些故事都是那时爷爷讲给我的,后来才知道这些故事爷爷也是听老人们讲的,代代相承,口口相传,留存至今!那时我很小,只感觉听起来新鲜好奇,具体内容却不大了解,心里唯一想着的是美味的豆腐烩菜和油条,可爷爷总也不往饭摊上走,每每眼瞅着香味四溢的豆腐菜和热气腾腾的油条却也只能擦肩而过,不住的回头也不会开口让爷爷买点来吃,最后惺惺的跟在爷爷身后,继续去各个庙宇进香,去东曹、西曹、阎王地狱焚香叩头后再返回大殿。此时,各个戏台开始唱戏,小个头的我淹没在人堆里,根本看不到戏台上的演员,爷爷会找熟人将我放在戏台上南面的角落,他则站在下面。戏我是看不懂的,热闹早已听够了却又不敢乱跑,好不容易熬到一场唱罢,我们才出了庙院,大概爷爷也饿了,我们来到一个饭摊前,买了一碗豆腐菜,两根油条,我也不管爷爷饿不饿,独自狼吞虎咽,爷爷温柔的笑眯眯的看着我,待我吃完,爷爷不好意思的向摊主要了一勺菜汤,从怀里揣出个窝头,剥开泡在菜汤里,慢慢的嚼着吃,都不知爷爷是何时装的窝头,当时我傻呼呼的说“爷爷你也吃一碗豆腐菜和油条”,爷爷说“你吃吧,我不爱吃”,那时并不觉得怎样,懂事后每每想起都是心头酸楚,那个年代我们穷啊!可怜的爷爷为了我们吃尽了苦受尽了罪,而他老人家却没过上一天好日子,我们会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据了解全国各地有东岳庙的地方多达三百多座,唯独蒲县东岳庙东岳大帝祭祀活动有“四醮朝山”,庙会的高潮就是三月二十八的“四醮朝山”。四醮是指东、南、西、北四醮,是蒲县东岳庙行宫独有的民间朝山祭祀活动。全县按东南西北分建四醮,各醮都供奉有镇醮神,三月二十八日这天,各醮要将自己所供奉之神送还行宫,让其归位,以享大祭。关于四醮供奉镇醮神像说法有三:一说为东岳大帝本人;一说为东岳大帝的四个儿子;另一说为南岳、西岳、北岳、中岳四岳大帝。人们将此称为“朝醮”或曰“朝山”。

东岳行宫“四醮朝山”起自何时,尚无记载可考。东岳庙现存碑记中,有关四醮朝山资料,在清初已有记载。如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建醮朝山》载:“东岳天齐德并乾坤,居群圣之独宗……四方香火倾城云集。兹逢三月二十八,正值圣诞之辰,蒲之南乡轮流醮合……”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补修东山碑记》“……兹位住持僧官福沧,每于朝夕焚诵之下,目睹心伤,凄惨万状,力为募化,南、北、西三醮善士,助捐资财,择其要者,聊为补葺……”

四醮按东、南、西、北四隅划分,各醮由若干自然村组成,一般12至15个村不等。有些小村,两个村或三个村合组一个醮社,大村独立成社。各醮设有1名执事总管,参加醮社各有一名负责叫纠首。各醮社轮流主持朝醮事务,每年一换,12年一轮,或15年一轮。每年在三月二十五日,所辖醮社参加朝山的醮民都在当年主持朝醮的社村集中训练,排演朝山仪仗队形,及准备安排醮民所需的衣食住行等一系列活动、生活、祭祀用品。哪村主醮,一切费用、开支由哪一村村民摊派解决。主醮村从三月初一起,全村村民开始忌五辛(葱、大蒜、小蒜、韭菜、生姜),不准在河里洗衣物,村设专人负责监督。

准备朝醮献神供品十分讲究,人员选择也很严格。如磨献面,不准使用牲口,只能人工推磨,女人严禁参与操作。推磨、罗面者均有醮会纠首承担。参加磨面人员一律赤脚,挽裤腿,用黄纸封口,严禁磨面时讲话;磨道打扫干净,清水洒地,黄土垫道。

三月二十六日清早请神,请神时需锣鼓33面,焚香5柱。将神迎至村庙正殿。事毕,朝醮活动正式进入日程。从这天起,凡参加朝醮人员三餐禁忌腥荤,禁忌污秽行为;禁忌亵渎语言等。三月二十七为“迎菜”日,这天,12节锣鼓(每节40-70人不等)在前开道,后随一架神楼,三桌献菜,每桌12碗菜,敲锣打鼓在村中转游,路过家户,其全家老小均要在门口烧香磕头迎接神驾。迎菜事毕,将神楼送归村庙,献菜奉献神前。

离东岳庙较远的做醮村,一般为三月二十六日“迎菜”,二十七日起醮,中途住一晚,二十八日朝山。如东醮、南醮、西醮即如此。

三月二十八日,正式起醮日。当日八时,响炮三声,准备出发,第一炮响,朝山队伍开始集中;第二声炮响,起程准备;第三声炮响起正式出发,一路偃旗息鼓,待进县城,队伍肃整,锣鼓齐鸣,神楼威武,旗帜鲜亮,一直到东岳庙照壁广场。

“四醮朝山”由铃牌、铜锣开道,铃牌是一个人用肩膀上扛着,令牌上正面写着肃静(左为肃,右为静)二字,反面有回避二字,铃牌上方伸出一根弯弓,弯弓吊着一个大铜铃,一路走一路响。金瓜,越斧,朝天凳,旌旗招展显神威,八抬大轿抬神楼,随后紧跟龙凤日月老瓦扇,罗伞,华盖等仪仗队,然后才是各种各样的鼓乐队和表演队,真是热闹非凡。

朝山仪仗队伍规模大小不一,一般为12-15节锣鼓,仪仗若干不等,神楼每班4人,分三班轮换,随行醮友几百人,几千人不等。醮会人员统一发放干粮,一般按所持家具发放。锣鼓手每人4个馒头,其他人每人2个;参加朝山者,忌口(不准乱说乱道),禁五辛;抬神楼者一律禁口,用黄表纸封口,不准讲话。待四醮朝山队伍到齐后,开始正式朝山仪式。民国以前,四醮常常因为争抢“第一朝山”权利而发生争斗,每年有伤人事件发生。民国23年后,禁止争斗发生,庙会纠首共同商议,在行宫大殿设置4支“朝山令箭”。各醮在二十八日汇聚后,由四醮执事总管,在行宫大殿设置4支“朝山令箭”,各醮在三月二十八日汇聚后,由四醮执事总管,在行宫大殿领取令箭,各醮在二十八日汇聚后,依次进行朝山。

有关三月二十八东岳庙朝醮盛况,原段云书艺馆馆长张树人先生在《蒲山胜景》一书中写到:“朝醮之始,先在庙前组成序列,长管喇叭在前开道,三眼炮张示神威。一人高捧令箭导引着唢呐班、八音班组成的乐队和五彩旌旗、金瓜、斧、罗伞、扇、华盖等组成仪仗队,拥载着“神楼”进入山门,直上正殿朝拜,三拜九叩之后,便挽驾殿侧。后面相随的威风锣鼓队(少者八班、多者十班、每班十几人),则在东偏门入院,敲打着本醮的锣谱鼓点,金鼓喧天,震耳欲聋。接着,进行各种表演:耍狮子、龙灯、竹马、旱船、高跷、挠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不一而足。有的醮还从邻近县聘和尚、道士前来助兴,或以吹奏擅长而聚众,或以武打精彩而引人,各抒所长,相互争优。每醮表演班子不下二三十起,绕院一周,边走边演,让人眼花缭乱,接应不暇,真正热闹异常。”

四醮朝山仪式大概持续五六个小时,仪式完毕,四醮开始交接下年承办醮会事宜。承办醮村向接醮村移交神楼,仪仗等朝山用器。交接事毕,朝山全部仪式结束,各醮散会,醮众自由活动。

蒲县东岳庙朝醮,世代承袭,形成传统规约,这一规约,一直延续到民国27年(1938),日军侵占蒲县后停止。日军投降后,四醮朝山重新起醮,民国37年(1948),蒲县二次解放后,四醮朝山活动正式停止。至今东岳庙中仍保存有当年朝山时用过的“神楼”、“伞盖”、“朝山令箭”等纪事文物。

“四醮”现在的范围是:东醮即黑龙关镇、太林乡、乔家湾乡;北醮即红道乡、克城镇。西醮即薛关镇、古县乡;南醮即山中乡、蒲城镇。

“四醮朝山”活动于2011年6月成功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3年启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年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从2016年开始年年举行“四醮朝山”,如今的“四醮朝山”在传承着古老文化的同时,又赋予了新的内涵,相信蒲县人能将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持久的传承发展下去,久经不衰。

朝山活动从农历三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七日,分四天进行。4月20日(农历三月二十四日),南醮山中乡、蒲城镇开始进行朝山活动。4月21日(农历三月二十五日)东醮黑龙关镇、太林乡、乔家湾乡进行朝山活动。4月22日(农历三月二十六日)北醮红道乡、克城镇进行朝山活动。4月23日(农历三月二十七日)西醮薛关镇、古县乡进行朝山活动。

今年朝醮是从早上8点于西大街西关桥头开始一路向东,直至柏山。朝山路线:西关桥头→政府后门→十字街→美佳乐→一尊皇牛→临午公路→石油公司门前→柏山公路→柏山。

四醮朝山祝献仪式

第一项:击鼓鸣钟

第二项:验收并交回朝山令牌箭

第三项:献三牲

第四项:献贡品

第五项:主祭人登场就位

1、沐手

2、上香

3、敬酒

第六项:主祭人行鞠躬礼

第七项:颂读祝文

第八项:神楼朝拜

第九项:朝拜结束,神像归位

第十项:慰神表演

“四醮朝山”活动从击鼓鸣钟开始,依次进行,最壮观的是神楼朝拜,最后是慰神表演,表演主要是有蒲县特点的传统节目,有蒲县锣鼓,八音吹奏乐,秧歌舞蹈,耍狮子,舞龙,高跷,二鬼搬跤等节目。表演完就是善男信女们个人的自由祭祀和娱乐休闲活动,也只有这一段时间比较轻闲,三月二十八过后,紧接着就是农忙春耕下种时节,再也没有时间娱乐休闲了,只有期盼着来年的三月二十八了……

年年岁岁如此的柏山古庙会的神韵,激励着蒲县这方勤劳勇敢的人们,在这方土地上出现过王居正、段云、西戎等名人,相信今后在这一方宝地上还会出现更多的文化名人。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山西省临汾市蒲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 版权所有 

承办单位:蒲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晋ICP备10001888号-1  网站标识码:1410330003

涉密文件严禁上网

蒲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提示:使用大于1366*768分辨率/IE10.0或以上浏览器可以获得最佳浏览效果!

晋公网安备 14103302141035号

适老化无障碍服务认证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