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山西省临汾市蒲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 版权所有
承办单位:蒲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晋ICP备10001888号-1 网站标识码:1410330003
涉密文件严禁上网
蒲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提示:使用大于1366*768分辨率/IE10.0或以上浏览器可以获得最佳浏览效果!
截至今年10月上旬,晋祠泉连续出流400多天,水位高于泉口1.59米,断流30多年的晋祠泉有望实现稳定复流。
这是我省开展地下水超采治理和岩溶大泉保护的重大成果,也是山西推进“四水四定”工作取得的重要标志。
服务全省高质量转型发展,山西水利如何解决好改革与发展的难题?如何做好水资源与生态保护的匹配关系?如何突破“水瓶颈”、夯实“水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原则,为山西这个资源型地区破解水困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精感石没羽,岂云惮险艰。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全面节约,而今一场关乎发展方式、思维理念和体制创新的治水变革,正在三晋大地全面铺开。
制度重构
顶层设计引领治水革新
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同期全国平均水平的17%;全省年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仅为85亿立方米;全省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0.4%……这就是山西水资源的现实家底。
面对“煤长水短、十年九旱”的基本省情和水情,就必须从供给侧进行定水、从需求侧进行定需、从微观用水层进行节水,全方位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7月21日,省委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严格落实“四水四定”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
随之,我省专门成立由省委书记、省长担任双组长的山西省“四水四定”工作领导小组。省委、省政府高位推动,出台《实施方案》等“1+6”政策体系,提出了2025年到2030年严格落实“四水四定”各阶段预期目标,明确用水总量、城镇开发边界、城镇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农业灌溉面积等各行业9项预期性和约束性指标,确定82项具体任务措施。
在出台《实施方案》的同时,我省密集出台《山西省推进黄河流域地下水超载地区治理和退出行动方案》《汾河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实施细则》……
对标中央要求,拿出过硬举措,我省水利革新再一次受到社会关注。这只是我省坚持顶层设计,以“四水四定”引领治水变革一个新的章节。
近年来,我省持续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从“以需定供”转向“以水定需”,出台《山西省水资源全域化配置方案》;修订实施《山西省节约用水条例》,进一步强化依法节水;出台《山西省用水权交易管理办法》成为培育具有山西特点水权交易市场的蓝本;出台《关于加强全省城镇再生水利用的实施意见》,推动城镇再生水产业走向高质量发展;出台《山西省地下水管控指标方案》,将地下水指标细化分配到各市……
制度创新更是亮点纷呈。建立健全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体制机制,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控制,实施省市县新一轮水指标优化配置,严格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严控高耗水项目建设,严守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
产业涅槃
用水变革激发转型效能
严守水资源开发利用“红线”,让我省传统煤焦、钢铁、化工等工业领域“用水大户”一度面临前所未有的转型压力。
“煤焦钢化”长期占主导的重工业城市介休,人均水资源量仅225立方米。
作为全省落实“四水四定”先行区,该市在全省首次出台县级“四水四定”方案,明确用水总量、万元GDP用水量、再生水利用率等重点指标;对纳入取水许可管理的企业,鼓励开展节水及水循环改造。
政府牵头加力拧紧节水的“龙头”,让该市涌现出了山西安泰、新泰钢铁、得一化工等一批省级节水型企业。其中,新泰钢铁水重复利用率98.5%,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8月24日,走进山西安泰集团产业园区,汩汩清水正通过管道输往生产一线。令人惊讶的是,这些水全部都是经过深度处理的生活污水。
集团环能部副部长李雪辉介绍,在这里85%的废水经过层层过滤、提纯,转化为优质再生水,重新投入炼铁、轧钢等核心环节,每年可减少新鲜水消耗近300万吨,而剩余15%的浓盐水则用于钢炉冲渣。
从“污水”到“清流”,从“负担”到“资源”,在工业领域,越来越多“生产痛点”正蝶变为“发展亮点”。
美锦华盛化工新材料公司“熄焦不用水、中水循环用”,通过技术创新和工艺改进,让焦化废水“零排放”,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大幅降低用水量。
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投入18亿元进行节水改造,建成了全国钢铁行业首个废水零排放系统。吨钢耗水从2012年的2.15吨下降到现在的1.75吨,每年节水相当于一个西湖的水量。
煤炭行业这场“水源革命”更为深刻。
在晋能控股集团塔山煤矿,经过处理的矿井水达到饮用水标准,不仅满足自身生产需求,还向周边地区提供生态用水。由“采煤排水”变“采水保煤”,煤矿不再是“耗水户”,反而成了“产水户”。
农业领域同样在悄然变革。
运城市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0.54提高到0.58,一年节水相当于3个汾河水库的库容。
日前,永济市卿头镇农户张建民站在自家田里,指着滴灌设施说:“这玩意儿真好!以前大水漫灌,浇一亩地要60方水,现在只要20方,产量还提高了。”
透过一个个鲜活数据,可窥见用水变革、绿色转型的脉动。
2024年,我省用水总量70亿立方米,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较2020年累计下降10.5%以上;全省再生水利用量达到6.45亿立方米,占到全省取用水总量的9.2%……
生态复苏
流域治理重现山河本色
“四水四定”的核心内涵之一,就是既要保障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又要让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近年来,我省将“一泓清水入黄河”列为水利工作“一号任务”;加快推进母亲河复苏、幸福河湖建设,有序推进汾河百公里中游示范区项目、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百里沁河生态经济带、“八百里浊漳·美丽的画廊”生态修复治理,推动流域重现勃勃生机,山河再现秀美本色。
金秋时节,汾河太原段,水面波光粼粼,两岸绿树成荫。谁能想到,这条山西“母亲河”曾一度断流、污染严重。
而今,通过水资源统一调度、生态补水、污染治理、涵养水源等措施,汾河实现“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的历史性转变。
水脉连着文脉。地处太原西南的“三晋名泉”——晋祠泉,水脉泽润一方,文脉绵延千年,受地下水开采、煤炭开发等影响,在1994年彻底断流。
兴水脉和承文脉双向奔赴。2019年以来,我省启动晋祠泉域水源置换工程;推动泉域内高耗水高污染企业搬迁;对涉及泉域的煤矿集中整治;加快晋祠泉域水生态恢复和入渗补给……“节、关、补、限、管”科学施治。2023年,断流30年的晋祠泉首次实现复涌,如今已持续迈向稳定复流,再现“晋祠流水如碧玉”美景。随着晋祠泉域地下水位的回升,当地也逐步恢复水稻种植、大力发展“水稻+”农文旅产业。
晋祠外的北大寺村,百亩荷塘碧叶连天、粉荷竞放,稻田里禾苗茁壮,稻田边游客熙熙攘攘。晋祠泉稳定复流是生态和文化的共鸣,是山西乃至华北地区地下水治理和泉域保护的重要成果。
蒲县和芮城上榜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名单;阳高县大泉山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获评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朔州七里河、长治绛河入选2024年全国幸福河湖建设项目……这些可喜的变化充分彰显了我省水生态治理决心之坚、推进之力、成效之显。
绿染山河处,幸福入画来。
近年来,一个又一个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的典范,绘就山水“焕新”“美丽山西”的实景图。在治水、兴水、护水、管水上出实招、出硬招,以有限水资源有效支撑和保障高质量发展,在2024年度全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中,我省获评“优秀”等次。
从严从细管好用好水资源,随着“四水四定”的持续深入,山西这个曾经饱受水资源短缺困扰的能源大省,正向着人水和谐、绿色发展的方向稳步前进,以“源头活水”激活全域高质量发展的“满池春水”。(米厚民 金建强 王秀芳)
主办单位:山西省临汾市蒲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 版权所有
承办单位:蒲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晋ICP备10001888号-1 网站标识码:1410330003
涉密文件严禁上网
蒲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提示:使用大于1366*768分辨率/IE10.0或以上浏览器可以获得最佳浏览效果!